警員疑染食肉菌喪命 醫生拆解邊種人士最高危?
發布時間: 2017/02/21 13:29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57
加入警隊13年的陳偉恒(36歲),疑月初感染食肉菌後未有發覺,求診後被診斷為右膝蓋肌肉痛症。及後病情惡化送到將軍澳醫院求診,雖經截肢手術仍不治,遺下妻子及一名4歲女兒。據悉,有關個案將召開死因聆訊。
現根據政府資料,TOPick並向急症室專科醫生馮顯達請教,為大家拆解有關俗稱「食肉菌感染」的壞死性筋膜炎,到底與肌肉痛症應如何區分?
病徵大不同
急症室專科醫生馮顯達表示,食肉菌感染早期病徵與肌肉痛極相似,因兩者均可出現皮膚疼痛、發炎、紅腫等症狀,感染初期臨床診斷確實極為困難。
不過,兩者的後期病徵卻可能有所不同。因俗稱「食肉菌感染」的壞死性筋膜炎是一種軟組織及筋膜(覆蓋肌肉表面的一層組織)的嚴重細菌感染,這種感染能破壞身體組織,嚴重者可致命。
他解釋,後期被食肉菌感染的人士皮膚或會劇痛、紅腫及出現急速的組織壞死。皮膚變化可源自細小的傷口,如刺傷或瘀傷,但亦有些個案沒有任何明顯的感染源頭。疼痛程度跟可見的皮膚變化常不相稱。他補充,皮膚傷口可能是肉眼看不見。
政府資料顯示,如進食被食肉菌污染的食物,偶爾可能引起腹瀉、嘔吐及肚痛。如患者有其他疾病,尤其是肝病,更可能引致血液感染,症狀一般包括發燒、發冷、血壓下降和皮膚出現水泡。
誰是高危人士?
食肉菌是一種常活於和暖海水的細菌,尤其當傷口或軟組織接觸到活於海水或海產內的細菌時,或進食生或未徹底煮熟的貝殼類海產,特別是從和暖海水中捕獲的蠔,可受感染。潛伏期一般為12至72小時。
馮顯達表示,一般而言,因進食生或未徹底煮熟的貝殼類海產而受感染的風險較低,但如腸道有損傷,或是腸道黏膜有缺口則較高危。
政府資料顯示,任何人士都可能受到感染。但患者如有其他疾病,例如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病、慢性肝病或免疫系統疾病等,更有較高機會出現嚴重併發症。
如何治療?
馮顯達指出,醫生會處方抗生素治療,但如感染擴散,部份患者可能須接受深切治療,或須接受外科手術,例如清除壞死組織或截肢。平日如果需要預防,則宜徹底煮熟海產,特別是貝類海產,如蠔、蜆及青口等,並避免傷口接觸海水或生的海產,做足清潔等。
【其他熱話】像他這樣觸碰死亡的人 遺體防腐師:活好當下的生命
【其他熱話】80後棄筍工做蛋糕 千嬅御用蛋糕師月賺8萬
【其他熱話】英國研究指維他命D可防流感 邊款食物含量最高?